北辰7 发表于 22-4-2024 09:47 AM

一乘道 - 四念处

本帖最后由 北辰7 于 22-4-2024 09:57 AM 编辑

四念住最完整的阐释,经藏中有《长部·大念住经》和《中阿含经·念处经》,论藏中有说一切有部《法蕴论·念住品》和法藏部《舍利弗阿毘昙论·非问分·念处品》。下面介绍以南传《大念住经》为主干。

身念住
第一念住为身念住,以身体为所缘,观察思惟。其下为六种修行方式:入出息、正息、正知、厌恶作意、界作意、九墓地,以此修行逐渐达到无所依而住,不会对世间事物有所执著。

入出息:观察自己的呼吸。其中分为四个阶段:入出息、长短息、全息、微息。
威仪路:如实了知行、住、坐、卧四种威仪。
正知:在一切行为中保持四种正知:有益、适宜、行处、无痴。
厌恶作意:思惟身体三十一个组成部分的影像,以克服对身体的贪爱。
界作意:指四界分别,为观察身体内的地、水、火、风四大种。
地:地界的特性是硬、软、涩、滑、重、轻。
水:水界的特性是流动、黏结。
火:火界的特性是热、冷。
风:风界的特性是支持、推动。
九墓地:是指人死后的各种肉体败坏的色相:膨胀青瘀脓烂相、食残相、断坏相、血涂相、筋腱连骨相、散乱相、白骨相、陈年白骨相、骨粉相。
有时候会把九墓地分为九种不同的身随观业处,和其他五项合为十四种身随观业处。入出息念、厌恶作意此两种为安止业处,修习入出息念可以达到第四禅,修习厌恶作意可以达到初禅。其余十二种为近行业处,只能达到近行定。

受念住
第二念住为受念住。佛陀指导观察九种受念:乐受、苦受、不苦不乐受(舍受)、有物染的乐受、无物染的乐受、有物染的苦受、无物染的苦受、有物染的不苦不乐受(舍受)、无物染的不苦不乐受(舍受)。

观察感受,感受就是苦乐的感觉,快乐从痛苦的因缘而生出,又生出新的苦乐,世间并无实在的快乐,所以观受为苦。

心念住
第三念住为心念住,佛陀指导观察十六种心:有贪心、离贪心、有瞋心、离瞋心、有痴心、离痴心、昏昧心、散乱心、广大心、不广大心、有上心、无上心、得定心、无定心、解脱心、未解脱心。

修心念处必须觉知心的刹那生灭、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。

法念住
第四念住为法念住,说一切有部的要项为三:五盖、内六处和七觉支,南传上座部的要项为五:五盖、五取蕴、六内外处、七觉支、四圣谛。

五盖,即修习禅定的五种障碍:欲贪、瞋恚、昏沉与睡眠、掉举和追悔、疑。
五取蕴,即五蕴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(色为物质,其他四者为心灵)。
六内外处(十二处),即六内处与六外处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、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。
七觉支,即七种觉悟因素:念、择法、精进、喜、轻安、定、舍;
四圣谛:即苦、集、灭、道。
不断觉知五盖、五取蕴、六内外处、七觉支的刹那生灭、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后,最终会证悟四圣谛。

四念处为佛教重要的修行解脱方法,修行此道,能够达到清净有情,并超越愁、悲,消除苦和忧,并能得道验证涅槃。

lalakia2012 发表于 22-4-2024 10:18 AM


你不是修净土和菠蘿嗎?
既然一乘道是四念處,爲什麽菠蘿外道還要看光?
真是奇怪呢。。。
;P
https://uf.cari.com.my/forumx/cforum/forum/202404/10/222113m31s2g14vt6vtohg.png

ilovet 发表于 22-4-2024 02:06 PM

{:beat

北辰7 发表于 17-5-2024 03:24 PM

lalakia2012 发表于 22-4-2024 10:18 AM
你不是修净土和菠蘿嗎?
既然一乘道是四念處,爲什麽菠蘿外道還要看光?
真是奇怪呢。。。


我不信大乘。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一乘道 - 四念处


ADVERTISEMENT